瘙痒或痒是一种激发欲望去搔抓的感觉[1],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自觉症状。常见于多种皮肤科疾病中,易反复发作,极其难治。黄莺教授从四川省名老中医钟以泽教授,临证三十余年,积累丰富临床经验,尤其治疗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颇有心得。笔者曾有幸跟师学习,获益良多,现将常用止痒药对经验整理如下。
1 药对的概要
药对又名对药,是指临床中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组合[2]。两药合用起协同、拮抗、调和或产生新功用等作用。
2 常用止痒药对举隅
2.1 荆芥-防风[3,4]祛风止痒药对。荆芥、防风为《外科正宗》消风散的君药。荆芥祛风解表、透疹消疮、止血。防风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痛、止痉,为"治风之通用药"。《本草求真》载"用防风必兼荆芥者,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"。正如"风在皮里膜外,荆芥主之。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。"二药相配,协同开发腠理,解皮毛、肌肉之风邪而止痒。"痒自风来,止痒必先疏风"。临床上黄教授将二药合用,治风邪稽留肌肤腠理所致瘙痒。常用剂量:荆芥、防风各10g。
2.2 僵蚕-蝉蜕[3~5]祛风止痒药对。僵蚕疏风清热,退疹止痒。蝉蜕疏散风热、透疹、息风止痉。治疗风热郁于肌表或内风引动所致瘙痒。黄教授认为僵蚕善平息内风,蝉蜕偏于疏散外风,皆为虫类药,入络搜风;两者质轻善走表,宣畅气机、外达郁热;二者配伍,止痒效佳。黄教授常用升降散、经验方三皮止痒汤中均有此药对。需注意的是这二味药属异体蛋白,对此类药物过敏者慎用。常用剂量以5~10g 为宜,不宜过大。
2.3 忍冬藤-连翘清热止痒药对。黄教授临证喜用忍冬藤,因功效与金银花相似,藤类药善走经络,有通络止痛功用。连翘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疏散风热,为"疮家圣药"。二者相须为用,芳香透达,轻清透泄,达邪外出,清热解毒又疏风通络而止痒。体现黄教授治病"给邪以出路"的思想,此药对见于经验方简化消风散、大消风散、小消风散中。常用剂量:忍冬藤15~20g,连翘10~15g。
2.4 白鲜皮-地肤子[3]除湿止痒药对。白鲜皮清热燥湿、祛风解毒。地肤子利尿通淋、清热利湿、止痒。《本草原始》载"白鲜皮治一切疥癞、恶风、疥癣、杨梅、诸疮热毒。""地肤子去皮肤中积热,除皮肤外湿痒。"湿邪常与热邪夹杂,浸淫肌肤,外受风邪合而致痒。白鲜皮、地肤子相辅相成,既清皮肤之湿热,又祛皮肤之风邪而止痒。常用于治疗湿邪或湿热蕴结肌肤所致瘙痒。黄教授经验方除湿止痒汤、双龙饮、皮肤瘙痒外洗方中均有此药对。常用剂量:白鲜皮、地肤子各10~15g,外用适量增加至15~20g。
2.5 黄芪-当归润肤止痒药对 黄芪有补气健脾、益卫固表等功效,尤擅于固摄肌表之气。当归补血调经、活血止痛、润肠通便,为补血之圣药。二药合用,具有补气养血,润燥止痒功用。"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,风息痒自止",用于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瘙痒。黄教授常用养血润肤饮加减、当归饮子加减、经验方慢性湿疹外洗方等均有此二味药,体现"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"。常用剂量:黄芪30g,当归10~15g。
2.6 白芍-甘草酸甘止痒药对。白芍、甘草出自《伤寒论》芍药甘草汤。白芍养血敛阴、柔肝止痛、平抑肝阳。甘草补脾益气、缓急止痛等。二药配伍,酸甘化阴、柔筋缓急止痛。"痛为痒之甚,痒为痛之微",痒和痛的区别在于程度不同,故止痛亦可止痒。用于治疗阴虚生风化燥所致瘙痒。黄教授常用芍药甘草汤、经验方双龙饮中均有此药对。常用剂量:白芍10~15g,甘草15~20g。
2.7 黄芪-防风补虚止痒[3]药对。黄芪补三焦而实卫,为玄府御风之关键;防风祛风散邪,《古今名医方论》:"防风遍行周身,称治风之仙药"。二药相配,固表而不留邪,祛邪而不伤正,共奏益气固表、祛风止痒之功。黄教授认为顽固性瘙痒,反复发作,久病多虚,从"诸痛为实,诸痒为虚"论治,提出补虚止痒法,视其气血阴阳而定。此药对用于治疗肺卫气虚,无以抵御风邪所致瘙痒。黄教授喜用玉屏风散、经验方芪皮消风散、大消风散中均有此药对。常用剂量:黄芪30g,防风10g。
2.8 丹参-鸡血藤化瘀止痒[3]药对。黄教授认为久病多虚多瘀,提出化瘀止痒法。经络瘀阻不通,不通则痛,不通则痒。忌用破血化瘀之药以恐伤正,宜养血活血化瘀止痒。《本草便读》载:"丹参,功同四物,能祛瘀以生新,善疗风而散结,……其所以疗风痹去结积者,亦血行风自灭,血行则积自行耳。"鸡血藤行血补血、调经,舒筋活络,善走经络。丹参、鸡血藤合用,瘀血去新血生,通利经络,养血以安神定志。治疗瘀阻肌肤脉络所致瘙痒。尤其是瘙痒剧烈,心烦难眠者,效果显著。常用剂量:丹参15~20g,鸡血藤20~30g。
文章来源:《皮肤病与性病》 网址: http://www.pfbyxb.cn/qikandaodu/2021/0120/636.html
上一篇:启辰星一台行走的小宇宙
下一篇:母婴同室新生儿不同时间第1次沐浴的效果探讨
皮肤病与性病投稿 | 皮肤病与性病编辑部| 皮肤病与性病版面费 | 皮肤病与性病论文发表 | 皮肤病与性病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皮肤病与性病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